2006年前苏联飞行员来华,一中国青年拿着毛毯说:谢当年救命之恩
“中苏两国在对抗了30年之后,终于在1989年,实现了关系正常化!”
当年在大学上国际关系学课程的时候,一提到中苏关系,几个专业课老师都会这么跟学生们说。说这话时,他们总是异常开怀!
是的!中国人对苏联人、包括现在对俄罗斯人,是有感情的。这种感情从1949年10月2日,苏联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愿意跟新中国建交的国家时,就已经注定了。
遗憾的是,至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,由于苏联方的咄咄逼人,中苏开始出现分歧。到了1969年,由于珍宝岛事件,中苏关系更是降至冰点。
此后,中国领导人以高明的决策,顶住了重重压力,带领着新中国走上了强国之路。而那个曾经无比强大的苏联,也经历了自身的一系列变化。
在中苏关系恶化的这30年里,想起从前的种种,无数人扼腕叹息。于是,自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后,大量中苏民间交流活动,又一次被推进起来。1991年,苏联解体后,这种民间友好关系则被延续到中俄关系中。
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,2006年年中,一位名叫阿尔谢年科夫的老人,把儿子萨沙叫到了身边,对他说:你帮我跟中国方面联系一下,让他们帮我找个人。
图片
80岁的阿尔谢年科夫,曾是前苏联的一名飞行员。
由于飞行技术很好,他经常被安排前往中苏边境的哈巴罗夫斯克地区,参加一些救援工作。也正因如此,他对黑龙江边境地区是比较熟悉的,跟当地中国老百姓也多有接触。
因此,听说老父亲要找中国友人,萨沙一点都不奇怪,也非常乐意帮父亲这个忙。只是让他没想到的是,父亲让他找的是一个48年都不曾联系过的人:那是一个黑龙江边境地区的妇女,姓董。
阿尔谢年科夫告诉儿子,当年这位姓董的妇女曾遭遇难产,是他开着飞机去求助的。只是不知道人家是不是还记得他,也不知人家现在是不是还在世?
看着父亲沉思的样子,儿子萨沙明白:这件事已经压在父亲心里多年。而且,他分明在父亲的表情里发现了一丝愧疚。这到底是怎么回事?
为了完成父亲的心愿,萨沙开始与黑龙江有关方面联系。当时,他提供的信息是:那名妇女名叫董贵福,家就住在边境线上的一个小山村里。但由于年代久远,父亲已经记不清村庄的具体名字了。
黑龙江有关方面接到消息后,立马意识到这是一件关系到中俄友谊的大事。于是,他们马上致电边防大队的工作人员,让他们尽快排查,务必找到这位叫董贵福的妇女。
然而,让人没想到的是,这件事从5月初就已经安排下去了,却迟迟没有线索传回来。不是边防人员不尽心,而是有两个现实难点,他们一时解决不了:
其一,中苏关系好的时候,受过苏联方面救助的边区百姓,其实是非常多的。当年各地报纸上,也陆续都有过报道。
其二,他们筛查了附近叫“董贵福”的村民,倒是找到了不少,但无一例外全部都是男性。会不会是年迈的老飞行员,连名字都记错了?如果是这样,那不就跟大海捞针一样吗?
正在工作人员理不出头绪时,佳木斯市边防支队的一位干事,突然打电话过来。他指出:在我们辖区内的八岔乡赫哲族,曾出现过一个产妇被救助的情况,但那个产妇并不叫董贵福。
虽然名字对不上,但事情是对上了的。于是,不死心的工作人员要来了那家人的电话,并马上跟对方取得了联系。电话一打通,那边就冒出一个中年男子的声音,他说:“我和我的父母,正是你们要找的人!”
原来,“董贵福”并不是产妇的名字,而是产妇丈夫的名字。产妇姓尤,按照彼时当地人的规矩,村民们都叫她董尤氏。而接电话的,正是董贵福和董尤氏的儿子董双森。
图片
竟然是这样!难怪一直找不到。而后,随着当事人的被找到,再加上飞行员阿尔谢年科夫的回忆,这段尘封近50年的跨国救援行动的真相及细节,被一一揭开。
一切,要从1958年,那个突然响起的电话开始说起。
1958年5月9日下午6点多,32岁的阿尔谢年科夫上完一天的班,跟往常一样准备回家陪伴妻子。当时,他的妻子刚刚怀孕3个月,年轻的阿尔谢年科夫正沉浸在即将为人父的喜悦中。
突然,电话铃响了起来。电话那头,上级通知他:附近一个中国小山村里,有个遭遇难产的妇女,她需要尽快得到医疗求助,不然性命难保。
阿尔谢年科夫明白,他必须马上回到自己的直升机上。与此同时, 仙界传封神演义一位名叫克拉拉波里扬可
的女医士,也被边区急救站派了过来,协助他完成这一任务。
克拉拉是苏联当地一名很有经验的医生,但当天天气很糟糕,这让她在赶来的一路上都颇为担忧。直到看见阿尔谢年科夫,她才放下心来,毕竟他们已经合作执行过多次急救任务。
很快,飞机起飞了。在极差的天气情况下,阿尔谢年科夫尽量控制着飞行速度,跨越了边境线,降落在黑龙江边境的赫哲族小村庄里。
一下飞机,一群村民就在降落点等着他们。一个当地中国人,用生疏的俄语,跟他们描述着产妇的情况。
产妇名叫董尤氏,她和丈夫董贵福早前已经有4个孩子了。怀上这第5个孩子后,一切本来都是很顺利的,但在5月7日,也就是两天前的生产过程中,她出现了难产的情况。董尤氏拼尽了全力,才把儿子生下来。
不幸的是,因为胎盘没有跟着孩子一起出来,董尤氏出现了产后出血的状况。而生下来的孩子,也因为经历了难产,再加上没有母乳,情况也很不乐观。
这下子,父亲董贵福急坏了,他把附近的产婆都找来了。但每个产婆都告诉他:大人保不住了,准备后事吧,孩子也只能再看看情况……
可能有网友读到这会觉得奇怪:“怎么不送去医院呢?”要知道那是1958年的一个边境小村庄,别说村里,就是他们整个乡里,连一个正式的医生都没有,更别说会有医院。
董贵福也想过找个板车把妻子送出乡,到大地方的医院去,但崎岖的路让他不敢这么做。他明白:妻子是承受不了这样颠簸的,她坚持不到医院。没办法,董贵福只能一边安慰妻子,一边期望会出现奇迹。
图片
眼见着妻子情况越来越差,乡里一个会一点俄语的村民,点醒了他。那个村民告诉他:“要是苏联人能帮忙,可能还有救!他们那边有正规医院!”
就是这样一句话,让董贵福看到了希望。他也顾不上考虑太多,就冲到了乡长付景贤家,哭着、喊着求乡长帮助。都是乡里乡亲,乡长一听,叹了一句:“我怎么没想到这个办法!”
早前,付乡长就听说过别的乡有过村民受到苏联人救助的情况。于是,他二话没说就跑去向上级作了汇报。
在这里我们要特别说明一下,常见问题正是由于中苏关系曾非常友好,再加上情况紧急,边境地区才会如此轻易地允许他国飞机进入。在其它情况下,是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的。
飞机到达后,阿尔谢年科夫和克拉拉被请进了董家里屋。看着产妇的状态,阿尔谢年科夫和克拉拉发生了观点上的分歧。也正是因为这个分歧,让阿尔谢年科夫晚年想到这件事,仍心中有愧疚。
原来,阿尔谢年科夫仔细看了看董尤氏的状态后,根据多年的救援经验,便认为:她应该是没什么救活的希望了。
但他毕竟不是产科的医生,克拉拉在看过情况后,却认为:“虽然希望不大,但仍然可以一试!”
于是,克拉拉先给董尤氏打了一针后,并让阿尔谢年科夫准备在20分钟后起飞。克拉拉的专业及善良,让阿尔谢年科夫颇为不好意思,赶紧上前搭手抬人。
20分钟后,直升机顺利起飞。一路上,阿尔谢年科夫都竭尽全力,保证飞机不颠簸。克拉拉则一边照顾产妇和婴儿,一边忙着与苏联哈巴罗夫斯克当地的医院联系。
令人感动的是,飞机降落后,医院已经安排了一切。之后,董尤氏被马上送到了手术室,接受专业手术。
而和母亲一同前来的婴儿,则被送到医护人员手上,接受全面检查。这个孩子正是前文中,打电话表明身份的董双森。
董双森是他的中文名字,当时在苏联医院里,阿尔谢年科夫为了方便苏联护士们好记,还特意给他取了个俄罗斯名字叫:安德烈。
这个名字,本来是阿尔谢年科夫给自己即将降生的儿子取的,现在他把它送给了眼前的中国小孩。
此后的一个月时间里,友好的苏联边境人民,为这对母子做了能做的一切:
由于董尤氏失血过多,好几个不知姓名的医护人员,便争着给她献血;
小安德烈体质很虚,护士们就给他寻来最好的奶粉,喂给他喝;
当地老百姓听说来了对中国母子,还送了孩子的玩具、衣服,给孩子母亲送上了换洗衣物。
图片
董尤氏早前从未经历过这样的场景,不会说俄语的她,只能一次次鞠躬致谢。她在医院生活的情形,还被拍成了照片,当成中苏友谊的宣传资料。
1个月后,董尤氏的身体已经没有大碍,便提出要回到祖国。苏联人担心她再受颠簸,又特意用飞机把她和儿子送了回去。
妻子过去时已是奄奄一息,回来时,不但穿着暂新的衣服,而且行动自如。儿子也被养得健健康康,贴心的苏联人还特意用一条软和的毛毯,把他包着送回来。
看着这一幕,董贵福不知该说什么好。只是一个劲地握着苏联飞行员的手,让他们以后一定要再来家里作客。
在这里,笔者有必要交代一下董贵福的身份。因为我在查看这部分史料时,曾有一个疑问:一个普通的村民,为何会有那么大的勇气,把妻子和儿子都交给毫不相识的外国人呢?就算把妻子送过去是情急之下的选择,为何不把儿子留在身边照顾呢?毕竟相对来说,儿子当时的情况要好一点。
做这样的选择,跟董贵福的身份有关,因为:他曾是一名东北抗联战士。
董贵福出生于1920年后,年轻时他和弟弟都参加过抗联,是经受过战火洗礼的我军优秀战士。后来,苏联红军出兵东北,跟抗联一起打日本人。在此期间,董贵福所在的部队曾跟苏联红军有过合作。
既然是一起打过仗的兄弟,董贵福对于苏联人自然是百分百信任。也正因为如此,他当时才会毫不犹豫地去找乡长去求苏联人帮忙。
那么既然是这样,那为何董家和飞行员阿尔谢年科夫及医生克拉拉,会失去联系长达近半个世纪呢?
很显然,出现这样的情况正是因为50年代末,中苏关系开始恶化。由于苏联高层的错误对华政策,我国在一忍再忍的情况下,不得不跟苏联保持距离。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,中苏关系越来越紧张。
在这种情况下,董贵福和妻子自然无法跟几位恩人联系。但对于这份恩情,他们却一日都不敢忘记。
图片
1975年,董尤氏病危,当时中苏虽然还未恢复关系,但她对17年前在苏联医院的情形,仍然是记忆犹新。她告诉孩子们:“是他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,要不然1958年,我早就没了……”
3年后,董贵福也病逝,临终前特意把儿子叫到床边,拿出那条曾包裹着儿子回来的小毛毯,交给他,并叮嘱他:“务必要保存好它!”
1989年,中苏关系恢复正常后,董双森虽然也曾想过去找恩人。但由于当年事情发生时,他还是个婴儿。父母在世时又因为中苏关系,没有跟他交代太多细节,村里知情的老人也都相继离世。在这种情况下,就算董双森想找也不知从何入手。
直到2006年,有关部门找到他,他才知道已年迈的恩人正在寻他。这段尘封了48年的往事,才被揭开了。遗憾的是,当时和阿尔谢年科夫一起参与救援的女医生,却早已不在人世。
很快,人已找到的消息,就传回了俄罗斯。中国人向来是有恩必报的,于是,一份特殊的邀请就被送到阿尔谢年科夫家里:希望您再来中国看看。
阿尔谢年科夫欣然接受,为了让后辈也能见证中俄的友谊,他还特意把年轻的小外孙女也带来了。
听说阿尔谢年科夫要来,董双森高兴极了,他对妻儿说:“我们一定用赫哲族最高的礼节招待这位贵客!”
2006年12月份,阿尔谢年科夫来到了中国,在哈尔滨他受到了边防检查站官兵的热烈欢迎。当地领导们,更是亲自接待了他。此后,他便坐着汽车前往佳木斯边境地区。
一路上,阿尔谢年科夫欣喜地发现:昔日的穷地方,现在已经大变样了,不但有了方便的公路,专业的医院。更让他高兴的是:在大街上,他还能时不时看到前来参观、游玩的俄罗斯人。这些俄罗斯人,和他及同事们当年一样,受到了老百姓的欢迎。
中午时分,阿尔谢年科夫到达了八岔乡赫哲族民族自治村。远远地,他就看见村民们在欢迎他。等他走近了,大伙儿更是热情得很。
48岁的董双森,此时早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,看着眼前这位和蔼的老人,他拿出了那条毛毯。这条毛毯已经旧得不行,但多年来董双森一家一直视它为“传家宝”。以前妻子想拿出来给孩子用,他都舍不得。
图片
董双森把毛毯交到阿尔谢年科夫手上,替父母,也为他自己,感谢对方当年的救命之恩!而阿尔谢年科夫,则轻轻地把毛毯盖在了董双森身上。现场众人见了这一幕,无不动容。此后,董双森一直跟这位俄罗斯恩人,保持着联系。
尾声:
中国人民和俄罗斯人民,早在抗日战争时期,就经历了共同抗日的岁月。建国后,两国更是互相扶持多年。
此后,因为苏联高层错误的对华政策,导致两国经历了阶段性关系恶化时期。但最终,我们又走到了合作、共赢的道路上,这是符合两国根本利益的选择。而在民间,中俄人民更是留下了许多佳话。愿这些佳话能成为两国人民永远的美好记忆,愿中俄友谊常存!